阅读此文章时可以听听音乐。今天推荐的音乐为《花临 - PianoBoy》。
今天去中街地下,我妈在买内衣的时候,旁边有俩小孩在拍烟卡。
烟卡不知何时流行起来的。玩法很简单,用手掌敲击地面,把卡翻过来就算赢。
问了下俩小孩,他们说烟卡有价值,贵,让自己会很有排面。
这玩意我以前就注意到过,跟我们小时候的 pia ji (方言,圆形卡片)很像。后者的玩法是用玩家A的卡砍玩家B的卡,砍翻了两卡都归玩家A所有,输的人继续摆,若没砍翻则轮换。
烟卡现在还发展成了产业,淘宝上搜“烟卡”就有已经做好的。这些烟卡都标记“保真”、“稀有”、“拒绝印刷”、“真烟卡”等字样。
评论中家长都表示这些烟卡保真,孩子很喜欢,会回购。
商家称,该店销售的“烟卡”都是从酒店、茶楼、网吧等场所工作的保洁阿姨或环卫工人手里回收而来。该商家表示,回收回来的“烟卡”没什么利润,假的挣得更多。
目前的“烟卡”来源主要有三种,一是烟店折叠;二是专门的单位制作、印刷、生产;三是孩子自己折叠。目前,“烟卡”已经形成了产业链,而且体量很大。
“烟卡”游戏就像“80后”“90后”玩的那种印着卡通人物的卡片一样,本身没有什么危害,但“香烟”和“未成年人”两个标签同时出现,就不免引发担忧。一些孩子为了收集“烟卡”去买烟,可能就学会了抽烟,甚至有些孩子会在一起会攀比谁的烟卡更高级、更名贵,这种风气并不好。
“烟卡”来自废弃烟盒,四处搜集、随身收藏可能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;此外,学生在游戏中可能会启蒙赌博意识,并对吸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。
网络上还有孩子把手拍骨折的报道。
从另一角度看,“烟卡”的流行反映了目前学生课余生活看似丰富,实则课余时间被挤压、户外活动的匮乏的问题。家长、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主动开创更多有益身心的游戏,引导孩子寻找比玩卡片更有趣的替代品,给学生提供更大空间,带领他们接触大自然,在体验中感知生活的乐趣。
小孩都喜欢花哨的、好玩的、价值高的小东西、玩具,是攀比心在作祟。烟卡外表光鲜亮丽,凭借数目、价值,可以给他们优越感。
转几个联合国对烟盒上内容的规定的相关图片,转自澎湃。
这种现象,法律有什么可以干预的呢。
根据我国《烟草专卖法》相关规定,废旧烟盒剪下的烟盖,也就是孩子们所说的“烟卡”,商家是不得二次销售的;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,则涉嫌侵犯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,是一种侵权行为。
“烟卡”是从烟盒剪下来的,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,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任何含有烟草商标、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第二十二条规定,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。禁止利用其他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、公益广告,宣传烟草制品名称、商标、包装、装潢以及类似内容。
商家想要以“玩具”这一用途向未成年人销售“烟卡”,需要满足以下条件:一是经营者需要具备相应资质,还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“吸烟有害健康”“未成年人禁止吸烟”等字样,否则依法不得销售。
二十年前折纸摔卡,十年前摔印刷圆卡,现在又整这个什么烟卡,都是流行一阵子的东西,本质上还都是一样的。不过有一说一,这东西的流行确实会导致孩子们吸烟的风险加大😐
一方面是该打击打击,一方面还是那个问题,孩子不干这个你得给他找点事干😂
顺便一提,博主要不把这个匿名评论换成一个复选框之类的,确实有点反直觉容易误触
收到,有时间就改一下
学校本身应该多去扩展学生们的课间休息活动,而不是任其野蛮发展。
说人话就是学校抓紧打击,再过几年我家娃就上小学了,我可不想她在学校玩这个玩意。
前面点错成匿名了,才发现有两个提交按钮。
没事的
过段时间烟卡可能就不那么流行了
学校本身应该多去扩展学生们的课间休息活动,而不是任其野蛮发展。
说人话就是学校抓紧打击,再过几年我家娃就上小学了,我可不想她在学校玩这个玩意。
关键这东西流行,还是全国性的。
地址填错了吧,我改过来了